字体
关灯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
第478章 殿上问对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顶点小说] https://m.iq61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“臣的殿试题目是,《论光武之弊》!”


这句话说完,满座皆惊。


就在记录皇帝行为的起居郎都差点丢下了笔。


光武之弊?


要知道光武帝在古代历史上可是开国之主加中兴之主,道德上没有任何瑕疵,对待功臣也很厚道,可是千古帝王的典范!


这个王成伟竟然要论光武之弊?


这个爆论一出,连皇帝都投来了关注的目光。


王成伟知道自己先声达人的目的已经达成了,他拱手说道:


“优待士族,导致地方豪强坐大,门阀世家把持朝政,此光武帝第一弊也!”


这优待士族也错了?


李亨投来询问的眼神。


只听过王成伟说道:“东汉士族豪强不断联姻,把控朝政,豪强窃据乡里,世族占据州郡,权门垄断朝堂,东汉末年豪族占地千里,百姓无立锥之地,等到张角振臂一呼,黄巾之乱一起,东汉也就没了气数。”


“光武得国太快,没能整顿郡国,登基后想要清丈田亩天下就再次动荡,最后不了了之,这难道不是光武之弊吗?”


这下子众人更是倒吸一口气,这哪里说的是光武,明明说的是本朝啊!


李亨想起来前线郭子仪传来的奏报,河北的史思明准备投降,但是要求朝廷和之前对安禄山一样,授予他三镇的节度使。


为了平叛,朝廷封了不少节度使,这些节度使占据了州府郡县的权力,难道不就是王成伟所说的世家权门?


好家伙!


皇帝明白了王成伟的意思,光武帝夺得天下,除了对手王莽实在不争气之外,他也是地主联合武装的领袖,很多地方都是“望风而降”的。


这些地方的本土势力没有被清算,光武帝登基后搞过一次土断,就是大唐的“大索貌阅”,最后各地匪盗四起,还有一些州郡叛乱,最后整个东汉都没有搞过土断。


这是在劝谏朕要理清地方势力,拔除割据藩镇啊。


可是李亨咳嗽一声,如果自己年轻十岁,那肯定会这么做了,但是现在这个年纪这个身体,难道还要留一个分裂的大唐给子孙吗?


王成伟继续说道:“光武之弊二,以内朝而制外朝,东汉一朝外戚、宦官、士人争斗不休,宦官废立皇帝,太后临朝听制,层出不穷,这都是光武亲近内廷而疏远外臣给后世留下的坏榜样啊!”


这句话说完,皇帝身边的老太监立刻跪下说道:


“陛下!老奴李辅国指天发誓,对圣人忠心耿耿,别无二心啊!”


李亨说道:“起来!状元公说的是光武呢!你跪什么!”


御阶上的老太监用阴毒的眼神看着下方的王成伟,王成伟却一点都不在乎。


原来这就是李辅国啊,权倾两朝的著名太监,开启了大唐中晚期太监干政先河的著名权宦。


不过虽然皇帝说王成伟说的是光武,其实大家都知道也是在说本朝。


这一年来,皇帝组建神策军,让太监李辅国出任观军容使,几次大战都任免太监监军。


这都说明了皇帝更信任身边的太监,远过于地方上的将军和朝廷上的大臣们。


在场的文官都暗暗叫好,终于有人当面劝谏皇帝了,不要过于亲信这些宦官。


李亨的脸色也不太好看,安禄山这样的例子在前,他要怎么信任那些带兵几十万的将军呢?


作为皇帝,李亨也没有多少安全感啊!


只有身边的太监掌控神策军,才能给李亨带来虚假的安全感。


但是王成伟的话也警醒了李亨。


也许这些太监对自己还算是忠臣,可是等自己死了呢?


他们会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,发动政变拥立自己需要的皇帝呢?


李亨开始思考起来,而整个大殿寂静无声。


明明是留给王成伟一炷香时间的对策时间,却拖了超过了一炷香的时间。


李亨这才说道:


“状元公,朕看你在进士科实务策上说,要让朕改元。”


“如今长安已光复,朕也准备在正旦之后改元。”


“本来礼部送上来的年号中有‘建武’,但朕现在不想用了。”


“今日策对就给你多加一题,向朕进献一个改元的年号吧。”


这下子满座更是骇然,皇帝要改元这件事,还只是在礼部官员之间讨论。


按理说这种事情要礼部商议,再由政事堂讨论,最终上呈皇帝决定。


现在皇帝竟然问一个官身都没有的状元。


在大殿下的王成伟躬身说道:


“《易经》有曰:‘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’。”


“臣斗胆进‘乾元’!”


皇帝抚掌大悦:“大哉乾元!”


第478章 殿上问对[2/2页]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